「我的天吶!鄰居家兒媳婦昨天剛生了個大胖小子,本來是天大的喜事,結果孩子奶奶看到寶寶耳朵的樣子,當場就氣呼呼地回家了!」 這則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最近在鄰里間引發了不少討論,也讓新生兒護理中的認知誤區再次浮出水面。
據這位鄰居描述,產婦經過數小時的順產分娩,終于迎來了健康的男嬰。孩子奶奶在產房外盼孫心切,聽到喜訊時笑得合不攏嘴,連連向親友報喜。然而當護士抱著襁褓中的嬰兒讓家屬探視時,老人家看到寶寶有些變形的耳朵,臉色瞬間由喜轉怒,嘟囔著 「怎麼長成這樣」,隨后竟不顧家人勸阻,直接回了家,留下滿室尷尬。
這一幕讓不少人唏噓不已,而在網絡上,類似的情況其實并不少見。有經驗的網友紛紛留言解惑:「這個沒事,順產孩子受擠壓變形也是正常的,過一段時間自己就恢復正常了。」「長長就好了,在胎里擠的」「壓的,長長就好了」。這些樸素的評論背后,藏著關于新生兒生理特點的科學真相。
醫學專家解釋,胎兒在母體子宮內處于蜷縮狀態,尤其是孕晚期時,空間相對狹小,胎兒的耳朵等柔軟部位很容易受到擠壓而變形。在順產過程中,胎兒經過產道時會受到一定壓力,也可能導致耳廓暫時變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