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樓的高層住宅里,一戶人家安裝了防盜窗,引來鄰居不解甚至嘲笑——「這麼高還怕小偷?真是多此一舉!」然而當真相漸漸傳開,那些曾投來異樣目光的人,卻紛紛感到羞愧,轉而由衷敬佩。
原來,這戶業主家中有一位80歲、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她時而清醒,時而迷糊,偶爾會產生「窗外有人呼喚」的幻覺,甚至試圖探身張望。那道不銹鋼防盜窗,防的不是賊,而是可能發生的意外墜落;守的不是財,而是母親的安全。
在許多人的認知里,高層即安全,防盜窗是低層住戶的「專利」。正因如此,業主最初的決定被視為過度謹慎甚至有些偏執。但事實上,安全從來不只是物理層面的計算,更是心理層面的需求。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廣泛共鳴,是因為它觸及了一個更深層的議題:我們是否常常用自己的經驗,輕率評判他人的選擇?那位業主的堅持,并非出于恐懼或盲目,而是源于對親人具體處境的理解與承擔。他的「多此一舉」,實則是必不可少。
類似的「誤解」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人給兒童定位手表,被說是過度控制;有人在家安裝監控,被質疑侵犯隱私……但批評者往往未曾了解,那可能是一個失智家庭防走丟的依靠,或是子女遠程照看獨居父母的眼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