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牛肉面
牛肉面是公認的台灣特色美食,但鮮有人知的是,面條與牛肉這兩大食材的組合在台灣真正被接受是在風雨飄搖的1949 年之后。雖然只有不到百年的歷史,又是典型的外省小吃,牛肉面卻與其他本土傳統風味一起成為了台灣當之無愧的美食名片。 讓我們透過上個世紀的老照片,一起去探尋記憶中那口醇厚與香濃。
流動的盛宴
牛肉
牛肉面在台灣飲食文化中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公認的台灣特色美食。但早期的台灣人并沒有食用牛肉和面食的習慣——在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農耕時代,牛長期以來被視作是生產的一部分而非食物。
面食
至于面食,台灣跨北回歸線,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高溫多雨,主要糧食作物為稻米而非小麥。1949 年國民黨軍隊大批赴台,糧食緊缺,五年后美國與台灣當局簽署「共同防御條約」,正式恢復對援助,美援物資的一個主要部分便是農產品小麥和大豆。50 年代台灣出口米糧進口面粉,以獲得外匯發展經濟,并開展「以面代米」運動,鼓勵群眾食面增強體質。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