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拒絕拆遷誓當「釘子戶」,稱給100億也不拆,專家:他家有秘密,確實拆不得

2007年,東史馬村的村民們,得知了一個令人驚喜的好消息—— 村子要拆遷了!

都說最值錢的漢字就是那個「拆」字,當這個字被畫到自家墻上時,那意味著的就是: 新房子、鈔票子,以及新鮮出爐的暴發戶子。

村民們都激動壞了,整個村子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但是有一個名叫任金嶺的老人卻顯得跟大家格格不入。

任金嶺的家里有一座占地30多畝的老房子,因為占地面積大,開發商給出了3000萬之多的拆遷款,可以說是村里的頭一份了。

然而奇怪的是,從得知拆遷開始,任金嶺就整日愁眉苦臉,唉聲嘆氣,對這件事表現出了極大的抗拒和反對。

開發商以為他是嫌給的錢少,于是在協商中一再加價,3000萬不行5000萬,5000萬不行8000萬,8000萬還不行?

那直接加價到一個億!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一個億了任金嶺竟然還不同意,他甚至還放話說: 別說是一個億,就是10個億、100億,我也不會同意拆遷!

不過是一座占地30多畝的老房子,還100億,就算是獅子大張口,也沒有張這麼大的啊!

一時間,任金嶺在整個開發圈都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是「釘子戶中的釘子戶」,就連村里的街坊鄰居也紛紛指責他,說他太貪婪、吃相太難看。

然而事實上,任金嶺之所以不同意拆遷,是因為這座老房子里,藏著一個無人知曉的秘密……

1億元都不為所動的「釘子戶」

東史馬村是還保留著農村建筑和生活習慣的城中村。

2007年,出于市政建設的需要和考慮,準備將高新區東史馬村進行拆遷改造。

一說到拆遷,那肯定離不開「釘子戶」,而東史馬村這次的拆遷也不例外。

東史馬村有位叫任金嶺的村民,祖祖輩輩都居住在村里。他平時為人老實善良,也算是村里比較德高望重的老人了。

然而當拆遷的消息傳來時,任金嶺卻一改以往的老實人形象,變成了難纏又貪婪的「釘子戶」。

這次的開發商辦事很良心,在分房和分錢上給出的條件都非常大方,因此基本上沒怎麼經過掰扯,大部分村民都滿意地簽了合約。

然而到了任金嶺時,他卻直接將開發商拒之門外,并生氣地說: 不用商量,我絕不同意,誰也別想拆我的房子!

做開發商的,哪次不碰見幾個「釘子戶」呢,像任金嶺這種他們早就見怪不怪了。

他們認為任金嶺之所以當「釘子戶」不同意拆遷,無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老人過慣了農村的日子,不愿意到這個年紀了還去適應城市的生活。

第二:嫌棄拆遷款不夠,想多要點。

針對這一點,開發商苦口婆心地給他做思想工作。

他們告訴任金嶺,住在城市里不僅生活會更加方便,孫子孫女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而且,街坊鄰居們基本上也都住在一個小區里,想要一起下棋跳個廣場舞什麼的,也都方便的很,絕對不會像他想象的那麼孤獨。

至于拆遷款,那就更簡單了,畢竟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算問題。

在協商中他們一再加價,最后甚至加到了驚人的1億元,這也是他們能給出的最高價了。

該勸的話都勸了,能給的錢也給到最多了,開發商們覺得這下子應該沒問題了。

然而令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任金嶺竟然還是不同意。

他說:「這根本不是錢的問題,就算你們給的再多,哪怕是10億、100億,我都不可能會同意!」

這話說得就有些奇怪了,不是錢的問題還能是什麼問題?

大家都覺得任金嶺在找借口,其實最終目的還是想坐地起價多要錢。

這個時候東史馬村其它村民們,全都已經高高興興地跟開發商簽完合同,收拾東西準備搬走了。

一看任金嶺還犟著,街坊鄰居們都勸他: 「差不多就行了,一個不過30多畝地的老房子,人家都賠你一個億了,你還想怎麼著啊?」

「以前怎麼沒發現你這麼貪心啊,一個億都不滿足,吃相別太難看了啊。」

然而不管大家怎麼勸,議論的有多難聽,任金嶺就是不為所動。

後來村民們都搬走了,整個村子里就剩下任金嶺一家還住在那座占地30多畝的老房子里。

拆遷改造已經開始,機器聲震耳欲聾,整個村子都彌漫著漫天的煙塵,居住環境非常惡劣。

後來,連水電都斷了。任金嶺只能去很遠的地方提水用,晚上也只能點蠟燭生活。

面對種種困難,所有人都覺得任金嶺早晚都會妥協,然而眼看著整個村子的建設都要日益完善,任金嶺卻依舊沒有妥協。

就連開發商都被他這種堅持給震驚住了,他們無奈地追問:「老爺子,你說你這到底圖的是什麼呢?」

任金嶺也很無奈,他說:「我早就告訴你們了,真不是錢的事兒。」

到了這個時候,任金嶺終于道出了自己反對拆遷的真正原因: 「這座宅子是我祖上傳下來的文物,不能拆啊!」

老宅子的第一個秘密

原來,任金嶺之所以面對1億元也不為所動,是因為他所守護的這棟老房子,來歷非常不一般。

這座宅子起建于清朝乾隆年間,主持建造的正是任金嶺的先祖任君選。

任君選自幼聰穎,在讀書上非常有天分。長大后他參加科舉考試,成功高中后一路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兩品大員。

在仕途上取得成功后,衣錦還鄉的任君選開始著手在老家修建宅邸。

一個二品大員的宅邸,當然要照著精美大氣來修建。這不是個簡單的工程,前前后后足足修建了63年、歷經任家四代子孫,才總算建設完全。

這座占地30多畝的大宅,四進四出,雕梁畫棟,青磚黛瓦,每一間房子都精美絕倫,令人咂舌。

不過,這還不算完,因為任家的輝煌并沒有就此斷絕。

這座宅子建成時,已經到了清朝道光年間,任家也傳到了任君選的曾孫任德潤這一代。

任德潤在讀書為官上,絲毫不輸自己的曾祖父。他不僅也當上了二品大員,坐上了布政司布政使的官位,還因為為官清正,勤政務實,而受到了道光帝的嘉獎。

道光帝欽賜下了一塊 「輔翼國政」的匾額,被任家懸掛于宅邸門頭,彰顯著任家的榮耀與輝煌。

滄海桑田,風云變幻,幾百年匆匆而過,往日精美絕倫的宅邸也都帶上了厚重的歷史痕跡。

精美的雕花門窗被腐蝕,青磚黛瓦變得殘破,往日四進四出的宅院被縮減成兩進兩出,就連那塊象征著榮譽的「輔翼國政」匾額,也被遺失了。

任家一代代傳承下來,宅子後來也被傳到了任金嶺的手中。

任金嶺是個喜歡歷史的人,每次在電視上看到圓明園被毀,珍貴文物流落國外時,他都感到非常痛心。

對于自家的這座老宅子,他非常珍惜。因為他知道,在幾百年的歷史動蕩中,每一位祖先都在盡最大的努力保存并傳承下這里的每一扇門窗、每一根房梁。

雖然是自己家的祖宅,但是這里的每一處都有著很大的歷史價值,一旦損壞,不僅僅是對他們任家,更是對祖國的重大損失。

他絕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古宅傳到自己手里后,從沒有學過文物修復,也沒做過木工的任金嶺,小心謹慎地修復復刻了宅子里的大多數破損,修復的專業程度并不比專家差。

幾十年來,他就像是一個最孤獨的守護者一樣,默默守護著老宅。

正是因為將歷史傳承和保護文物的責任扛在肩頭,所以任金嶺才會強烈抗拒和反對拆遷,才會寧愿承受諸多議論和指責,也要守在老宅中,保住老宅不被破壞。

任金嶺守護祖宅的事兒很快就驚動了當地的歷史學專家和文物專家,他們紛紛趕來一探究竟。

剛走到任家老宅門口,專家們就被門前的石柱給吸引住了。

他們繞著這塊石柱看了又看,激動地說:「太不容易了,已經很久沒見過保存這麼完好的拴馬柱了,這可是只有名門望族才能使用的。」

這塊拴馬柱提起了專家們的興趣,讓他們對任家老宅充滿了期待,而接下來的探訪,也果然沒有讓他們失望。

離開拴馬柱,走到古宅房門,上面懸掛的「輔翼國政」匾額吸引了專家們的注意。

任金嶺遺憾地告訴他們,原來御賜的匾額已經在歷史中遺失,如今懸掛的這塊是他根據家族的記載後來復刻的。

踏進古宅,映入眼簾的是錯落有致的房屋,古意盎然的走廊,以及充滿了歷史底蘊的修飾。

任家幾代人都居住在這里,生活的氣息與歷史的古韻交加糅合,組成了這座古宅獨特又引人的氣質。

這里的每一處都吸引的專家們目不轉睛,在仔細地參觀過后,所有的專家們內心都充滿了驚嘆。

回去之后,專家們立刻將所見所聞上報給了上級部門,并表示如此重要的文物,不僅不能拆,還應該重點保護起來。

2009年,上級單位將任家大院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重點對其保護。

而為了讓宅子能夠獲得更好的保護,任金嶺又主動向上級部門說出了任家大院的另一個更重要的秘密。

老宅子的第二個秘密

作為幾百年傳承的名門望族,任家自然不缺珍奇異寶。

幾百年來,不管是遇到戰亂還是動蕩,任家祖先始終都謹記著不張揚、不顯擺的祖訓,將這些貴重物品完好地藏了起來。

正是因為他們幾代人的機敏,才讓這些文物最終都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在古宅得到政府保護后,任金嶺主動將這些深埋地底的文物挖出來,一大半上交給了國家,另一部分則留下來被陳列在了老宅的展柜里。

這些文物為任家大院的故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讓任家大院獲批成為了「天祥博物館」。

很多人都好奇,任家祖上又沒有叫任天祥的大人物,那為什麼任家大院最后會取名為天祥博物館呢?

這就要追溯到任家先祖的另一項歷史功績了。

清朝末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任家所在的東史馬村也深受著流寇的威脅,人人自危。

在這種時刻,作為當地望族的任家沒有只顧自身,而是出資在村莊外圍建造了高高的防護院墻,以保護全村的村民。

當時被圈起來的這塊地方,被人們叫做「天祥寨」。

正是由于這段歷史,所以在為博物館取名時,任金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天祥」,以此來紀念自己的先祖。

博物館建成后,任金嶺和妻子成為了專職的解說員,沒有人比他更了解這里的歷史和這里的每一件文物。

就像是當初拒絕1億元的拆遷款一樣,祖宅成為博物館之初,任金嶺依舊發揮了自己「視金錢為糞土」的精神,免費將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他說,比起金錢,他更希望能夠向世人講述祖先們的歷史,更希望能夠將歷史古跡和文物都保存下來留給后人。

他說,如果當初答應了拆遷,自己確實能獲得1億元,但是這不僅是愧對祖先,還會造成國家的重大損失,他無論如何是都不會這樣做。

舍金錢而保文物,他問心無愧,樂意之至!

無論是戰亂動蕩的年代,還是和平安定的如今,正是因為有無數像任金嶺這樣心懷大義和堅持的人,中國的歷史傳承才得以繼續,無數的文物古跡才得以被后人見證。

他不是「釘子戶」,他是值得所有人稱贊和學習的「文物守護者」、「歷史傳承家」!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