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釘子戶,經過6年的堅持后,成功將建商給熬倒閉了。這里面有什麼樣的故事?為何在對抗中,反而是建商先撐不住了?
2003年,C市準備在市區內修建一個商業中心,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最初的設計中,這個商業中心將會包括一個超市,一個步行街,以及一個大型廣場。拆遷工作在當年就開始了,最初的談判工作非常順利。周邊上百棟房屋在兩年時間內,均被拆除。但直到2006年底,依然有一棟房屋的戶主拒絕拆除,而且奇怪的是,這棟房屋竟然有11個戶主。
在采訪中,這11個戶主的代表向記者說明,他們11個人的名字確實都在房產證上。這棟房屋是上世紀50年代,由陳玉煌和陳玉琨蓋起來的。當前的這11名戶主,有6人是陳玉煌的兒子,5人是陳玉琨的兒子。因為兩邊關系過于密切,當兩兄弟去世后,這棟房屋與門面,就被作為財產,被平分給了11個人。
從此以后這棟房屋,就由他們11個兄弟共同打理。有時候出租給別人,有時候自己經營。由于地段合適又在道路旁,生意都十分好。12坪的門面,在千禧年后租金能上10萬元。
而在新商業中心的規劃中,這棟房屋正好堵在正門入口旁邊,如果不拆除,就會嚴重影響商業中心的正常運營。但接下來的6年中,這棟舊房子一直挺立在商超門前,沒有絲毫動靜,成為了當年有名的釘子戶。
對于這棟一直堵在商業中心正門口的房屋,戶主和建商各執一詞。11名戶主的代表,在2007年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并不是釘子戶,他們一直在和建商溝通。而且最開始的時候,是他們主動找的建商。這一地區的拆遷談判工作,是從2003年開始的,正式拆遷是從2004年開始。
期間他們也跟建商溝通過,詢問為什麼不來找他們,但對方都沒有給出準確的答復。到2007年4月,距離商業中心建成開業只剩下6個月了,建商才找到他們進行拆遷談判。
最初的補償費用是1400萬元,11名戶主中有7人覺得這個價格很合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陸續與建商簽字,但還有4人表示,這個價格還是有點低。自家有11個兄弟,按當時的房價,1400萬很難將所有人都安置下來,因此剩余的4人提出,補償價格應該提升到1700萬。
雙方為此又進行了多次交談,剩余的4名戶主,將價格降低到1600萬,就在雙方即將達成共識的時候,建商突然就消失了。11人多方聯系,也沒有找到建商的下落,談判只能就此告一段落。直到兩年后的2009年8月12號,建商才再次出現,只不過這次不是來進行拆遷談判的,而是送來了一份聽證告知書。建商準備采取法律手段,執行強制拆遷。
正是因為這段經歷,11名戶主才認為,房屋拆遷一直拖得這麼久,完全是建商的責任,并不在他們。自己腦袋上這個最牛釘子戶的帽子,自己帶得很冤枉。但更離奇的是,又過了一個月,建商主動撤掉了訴訟,轉過頭來繼續進行談判,并表示再不拆除,自己馬上就要破產了。
2009年9月23日,曾經被稱為長沙最牛釘子戶的房屋,以及11名戶主與建商達成了協議。根據戶主代表的意思,最終雙方協議的價格,是1000多萬元。而同一時間段,商業中心的建商,向法庭申請了破產。
或許是因為有釘子戶的存在,影響到了商業中心的生意以及項目進度。在2009年下半年,相關建商向法院申請了破產。在記者采訪的時候,建商也在不停地訴苦,他表示經過多年的折騰,實在是沒辦法堅持下去了,企業的資金鏈已經斷了。幾億元的投資,建成后幾年時間都沒辦法給企業提供回報,這對于普通的建商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是當記者想要進一步采訪時,建商都不再回答任何相關問題,最后甚至關閉了手機。無奈之下,記者只能去詢問那些入駐后,又準備撤離的客商,根據客商們的反應。自從2007年開業后,很多品牌都立刻入駐了。但隨后所有人都發現,該商業中心居然沒有拿到產權證,在幾番思考之下,只能決定撤離,沒有產權證的話,很多法律權利根本不得保證。
對此,政府給出了明確地回應,由于項目覆蓋地段內,依然有產權房沒有拆除,按照相關法規,沒有辦法頒發產權證。采訪完所有相關人士后,記者看了看已經開業兩年的商業中心,除了幾個門面房依舊處于開業狀態外,其他門面均大門緊閉,就連進入商業中心的大門都被關上了。
可以說,最牛釘子戶這件事里,釘子戶和建商都沒有拿到什麼好處,釘子戶最終只能拿到遠低于預期的補償費,11個兄弟要如何安置,成為了接下來他們要頭疼很久的問題。而建商也在幾年的談判中,被慢慢拖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