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成功地推翻了大明王朝,是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獲得勝利的典型案例,不過他的統治只持續了四十二天,為什麼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卻落得如此下場呢?
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一個亡國的君王往往都是昏庸無道的存在。可崇禎皇帝卻不是這樣。
崇禎登基時,明王朝已經分崩離析,民不聊生,北邊的清軍隊一直入侵邊疆,頻繁的打仗,讓明朝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這里,多年的戰亂,讓明朝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被消耗的一干二凈。
與此同時國家也發生了幾年的天災,在那一段時間里,很多人都餓著肚子,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但是國家卻沒有組織任何的救援。
朝廷不僅沒有安撫民眾賑濟災民,反而開始征收了大量的賦稅,眼看活不下去了,各地才會有那麼多的農民起義。
當然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明王朝之所以覆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官員的腐朽,明朝末期的東林黨非常龐大,東林黨最初是一個由讀書人組成的官僚團體,并一度與明朝的閹黨分庭抗禮,隨著派系不斷壯大,東林黨的本質和核心思想都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憑借著自身的權勢,插手朝政,影響著皇上的決策。
崇禎皇帝夾在兩派之間無法專權,所以在朝政方面,始終有心無力,他一直都是勤勤懇懇,可是這并未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到國破家亡,窮途末路的時候也沒能改變現狀。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隊攻入明都,大明王朝也隨之覆滅。
在此之前,崇禎皇帝本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當年李自成曾派人與他交涉,說只要將西北之地劃給李自成,賜他十萬兩銀子作軍費,他便愿意維持崇禎的江山。
可是崇禎覺得李自成是土匪,不配跟自己講條件,于是斷然回絕。和談失敗后,李自成的大軍攻入明都,崇禎皇帝自知大勢已去,先命內侍將皇子們迅速遣離皇宮,然后他自己提刀殺害了自己的嬪妃。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她們被敵人糟蹋,做完這一切后,他獨自一人離開了皇宮,挑了一株歪脖子的大樹,上吊自盡了。或許在他看來,自己沒有保住大明江山,心中有愧無顏去見先祖,唯有以死謝罪。
李自成進了宮后,不見崇禎皇帝的蹤影,不由得擔心起來,急忙派人去捉拿崇禎,死活也要把他抓回去,但是讓李自成沒有想到的事,崇禎在后山上吊自盡了,此時的李自成也有點為難,他不知道怎樣處理崇禎的尸首,恰逢這時,他的部下抓住了崇禎的兒子。
為了妥善處理這件事情,李自成征求了皇子的意思,對方告訴李自成,想要給自己的父親一個體面的葬禮,按照歷代皇帝的葬禮來安排下葬。周圍的人對此也都紛紛附和,不管怎麼說,崇禎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既然死了那就該按照皇帝的規格來安葬吧。
隨后李自成也是滿口答應,可是盡管他嘴上說著要這麼辦,實際上心里卻不情愿的,所以最終李自成陰奉陽違,只花了幾百兩銀子,買了一口棺材,辦了一場小型的葬禮,這件事情讓民間對李自成多有意見,更令人意外的是,這筆喪葬費用,竟然還是當年的大臣們集資操辦的,李自成本人并沒有花費太多。
李自成如此葬下崇禎,無疑是草率而吝嗇的行為,令世人對其大失所望。
自古以來,無論是怎樣的權利更迭,獲勝的一方都會將先帝厚葬,一是為了立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穩定人心,在古代忠君愛國的觀念是很強的,這樣做,也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民眾接受新的統治,讓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聚集在一起,可是李自成卻做不到這一點,可能這也是為什麼他的王朝,只統治了四十二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