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狠心」的母親:獨生女非要「下嫁」,母親:什麼陪嫁都不給,一分錢都不給她花

今天案例的主角是一位阿姨,她姓陳,她的獨生女就是當初結婚時,執意不聽她和老伴兒的意見,非要嫁給家庭條件和自家相差懸殊的女婿。

陳阿姨和老伴兒未退休前都是在體制內工作,雖說他們家的條件談不上非常好,但在一座三線城市生活,基本上衣食無憂。

原本陳阿姨想的是,女兒大學畢業后,就讓她回老家工作,畢竟就那一個孩子,倘若離家太遠的話,一年到頭兒就見不了幾次面。

只是,女兒聽不進去,執意要留在大學所在地,一座新一線城市,稱不想在老家過那種一眼就看到頭兒的生活,想趁著年輕在外多闖蕩、靠自己做出一番成績。

她那個人,打小就很有主意,人還犟,只要決定干啥,你就算說破了天,她也聽不進去!反正就是不自己經歷一番是絕不會輕易就放棄!

對于女兒的性格,陳阿姨是喜憂參半。

女兒有主見,遇事不猶豫、怯懦,她很是欣慰,但是同樣,女兒「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執著讓她心生無奈。

如果說,女兒的執著放在工作上,陳阿姨自然沒那麼擔心,可女兒把這股勁兒放在了愛情上,真是讓她覺得心累。

女兒參加工作的第三年,突然告訴陳阿姨,她有一個處了幾年的男朋友,兩個人大學時就認識,只不過參加工作后才正式有了聯系,因為覺得對方挺不錯,她決定當年的十月一就要辦婚事。

對于女兒感情之事,陳阿姨一直都抱著「只要條件和自家差不多、人品也不錯,就不干涉」的態度,她本想著以女兒的眼光,挑選的未來女婿自然不會太差,誰知,聽完女兒簡單的介紹后,她的心當下就涼了半截兒。

男方來自偏遠農村,有一個姐姐已經出嫁,還有一個在外務工的弟弟,因為家庭條件有限,結婚的話,男方及父母能準備的也就只有十萬塊錢。

看著未來女婿和自己心中所想差距甚遠,陳阿姨和老伴兒對女兒是各種規勸,只是,女兒心意已定,執意要嫁給心愛之人。

「媽媽,我不是戀愛腦,您和爸就尊重一下我的想法吧!」女兒說完這句話,再也不愿聽陳阿姨和老伴兒的任何建議。

陳阿姨見狀,不想再做無謂的「掙扎」,但也咽不下心里的一口氣,于是直接表示: 嫁人可以,但她不會陪嫁一分錢,以后女兒不管過得好與壞,都要自己承擔,她一點也不會幫著分擔!

老伴兒覺得陳阿姨太「狠心」,就算再生氣,也不能意氣用事,就這一個孩子,哪能眼睜睜看著她吃苦受累?多的「資助」給不了,少一點的總能支持一下吧?

陳阿姨并不這樣想,她不單單是生女兒的氣,更多的是還在替女兒考慮:

女兒二十多歲的年紀,遇到感情沖動、不理智,對男人的甜言蜜語很容易就沒有「抵抗力」,等過個幾年,她有了識人能力,或者說不再戀愛腦,對婚姻也有自己的判斷和標準,如果那時,女婿依然靠得住,不是有目標地沖著女兒「城市獨生女」的身份而去,不在乎女兒的娘家能不能帶來「利益」,不管生活多苦對女兒的態度都是依舊如初,那麼,陳阿姨到時一定會伸手「支援」。

我是覺得,如果一個男人真的愛你,不管你、或者你的家庭能不能給他好處,他都會對你好,如果一個男人,只有在女人的家庭能給他帶去利益時,才會對這個女人好,那麼,這樣的男人一點也不能幫。說實話,家庭條件不是一個人的名片,人品才是!我找女婿最重要的還是看人品,所以,我需要時間去考驗。

陳阿姨是說到做到。

女兒出嫁時,沒房沒車,男方只給了十萬塊錢,陳阿姨沒留一分錢,同樣,她也沒給女兒一分陪嫁,就連原本在老家提前給女兒買好的陪嫁房也沒給。

不僅如此,面對著女兒婚后和女婿在外租房,她也是無動于衷,不心疼、不關心,即便是女兒生下外孫女后依然在租房住,她依舊是不管不問。

這期間有好多次,老伴兒都看不下去,怒氣沖沖地指責她,「親家沒能力幫不了,咱們若再不管,那孩子們要吃多少的苦?你不心疼閨女,那也該心疼一下外孫女吧!她那麼小,受那麼多罪,你怎麼忍心?」

陳阿姨一臉淡定,「男人是她認定的,婆家也是她選擇的,沒有人逼她,再苦再累她自己愿意受著,咱們又有什麼好著急的呢?」

話雖這樣說,但陳阿姨心里也著實不忍:外孫女一百天時,親家以老家有事為由(實則幫小兒子照看孩子)不愿再幫帶,女兒于是決定暫時放下工作,等外孫女一歲時再重返職場。陳阿姨雖不想讓女兒放棄工作、手心向上,可一想到是女兒自己的選擇,她只好咬著牙裝作滿不在乎。

除此之外,女婿為人「太心善」,總覺得是弟弟放棄讀書資格、才成全了自己,平時對弟弟很是上心,凡事都讓著弟弟不說,還會動不動就給弟弟錢,為此,女兒和他沒少爭執、吵嘴。

公婆不幫忙,還有一個「不省心」的小叔子,毫不夸張地說,女兒日子過得苦可謂是寫到了臉上,因為外孫女兩歲前,女兒每次回娘家時,打扮的沒有以前未婚時那麼光鮮,人看起來也一次比一次憔悴。

好在有一點讓陳阿姨欣慰,那就是,女兒和女婿都很是努力、長進,他們在外孫女兩歲半的時候,用攢下的錢首付了一套小兩居,小兩口的日子自此才算慢慢好了起來。

看到女兒的日子步入了正軌,女婿也沒啥壞心眼兒,陳阿姨也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上周二,外孫女過三歲生日時,她把一張30萬塊錢的卡給了女兒,想著就算是給外孫女存的學費,只不過,女兒趁她不注意時,又悄悄塞進了她的包里。

事后,為了怕她誤會,女兒耐心向她解釋,和女婿掙的錢足夠外孫女上學,而且兩個人的小家要出力就要雙方父母共同出力,畢竟婚姻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不是任何一家的扶貧。

媽媽,我早已經理解您和爸了!婚姻的確不像談戀愛,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以前難的時候,我還埋怨過您和爸不幫我,但養孩子這幾年我明白了很多,您和爸沒有義務為我的生活買單,我也不能總是想著啃老。以后你們也不要再想著貼補我,或者怎麼幫我分擔,我還年輕,總得拼一下才行!說句不好聽的,錢放在你們那里總比放在我這里安全,畢竟劉立他不是獨生子……真等我哪天窮得揭不開鍋了,到時再向您和爸求助!

女兒的話讓陳阿姨意外又感動,她沒想到女兒能這樣想,當然,她更沒想到的是,女兒沒有恨自己。

想了想,她問女兒,有沒有覺得自己特別「狠心」?

女兒大笑了一聲,很是爽快,「有啊!看到身邊有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傾盡一切幫他們時,一對比就會覺得您狠心,但再看到他們理所當然索取的態度,又覺得父母所作所為不見得就是為他們好!只能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兒。對我而言,如果不能借著您和爸的力量走得更遠的話,那就要盡力不去敗掉您和爸辛辛苦苦打拼而來的成績。我現在三十二了,不像二十多歲時,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知道誰是真心為我好。」

陳阿姨講完這些后,非常激動地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的獨生女下嫁了六年,我沒為她出過力,更沒給過錢,可能大家都會覺得我狠心,但說實話,現在我很感謝自己的狠心。當然,我也感謝閨女能明白我的苦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懂得父母的,那些不記恨父母未出錢出力幫自己,不一心想著啃老、靠自己踏實努力的孩子,才最是值得父母掏心掏肺去付出。

不知大家是什麼想法,我個人是除了感嘆陳阿姨的果斷、沉得住氣外,還有對陳阿姨女兒的刮目相看。

對陳阿姨,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舍得眼睜睜看著子女吃苦受累的,尤其是就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從小到大一直被父母捧在手心,一旦結婚,即便她/他嫁/娶了一個父母不太認可的人,多數父母氣頭兒上可能會說一些狠話,但過了那個生氣的勁兒,恨不得子女要啥就給啥,只要子女的日子能過得好,完全可以在所不惜。

只是,這樣的大包大攬,真的有利于子女婚姻的順遂嗎?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