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閔子騫拜孔子為師。
初到時,他臉色干枯蠟黃;一段時間后,變得神采奕奕。
孔子問其原因。
子騫答道:「因為受到老師的教化,常讀書,通曉許多道理,能辨別是非,遇事心平氣和,臉色自然紅潤起來。」
書,是解憂良藥,渡河之舟。
養成閱讀的習慣,我們在面對生活的困厄與磨難時,可自愈自渡。
《宋史》中記錄了文學家呂祖謙的故事。
呂祖謙年少時,性情急躁,遇事不順便滿心怨氣,經常與他人發生爭執。
後來,他喜歡上讀書,讀到古賢的處世之道時,總會掩卷自思。ADVERTISEMENT
《論語·衛靈公》中記錄了孔子的一句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他讀到這里聯想到自己的壞脾氣,如當頭棒喝。
從那以后,每每遇到問題,他就以這句話自勉,心中的急躁之氣總會很快消散。
久而久之,他待人接物變得平和寬厚,人心逐漸歸附。
朱熹曾評價說,一個人只要能像呂祖謙那樣讀書學習,就能改變自己的氣質性情。
就如季羨林在《一生自在》中說:「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
讀書能明智,讓我們有足夠的智慧、沉穩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問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