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康有為結束了自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的十六年海外流亡回國。
此時的清政府,早已被辛亥革命所推翻,但康有為的到來,仍讓那些遺老遺少們興奮不已。他們爭先恐后地去拜訪康有為,希望他能出面領導遺老遺少們完成復辟大業,重振大清。
但是十六年的海外流亡,康有為的雄心壯志早已消磨殆盡,只想著帶著他的嬌妻美妾和海外華人華僑捐助給他的巨額財富,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盡管那些遺老遺少們百般慫恿,開口閉口都稱康有為「康圣人」,甚至還有人請吳昌頤為康有為雕刻了一方「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的閑章,恭維康有為游歷過世界許多國家,一定會有重振大清的妙計,但康有為衡量再三,仍然拒絕了這些人的要求。
康有為心里很清楚,「康圣人」這個稱呼,表面上是敬稱,實際上在很多人心中,只是一個嘲諷。因為他這些年的所作所為,和「圣人」是一點也不搭邊。
不說別人,就連康有為的老朋友章太炎,也沒少用「康圣人」這個詞來譏諷康有為:「康黨諸大賢,以長素為教皇,又目為南海圣人,謂不及十年,當有符命,其人目光炯炯如巖下電,此病狂語,不值一笑。」
一個多世紀前,做為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和維新運動的領袖,康有為也算是中國一個響當當的風云人物。
1895年5月,康有為在北京參加會試期間,恰逢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之時。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