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結婚三大件:洗衣機、冰箱、電視。
一般來說,普通家庭能買上國產黑白小電視就不錯了。
倘若哪個小伙子能弄到日本產的大彩電,那可是仙女都能娶回家啦!
當時大米1斤才1毛2,一月工資三四十塊,14寸的日系彩電卻要大約在2000元左右。
在那個年代,日系彩電之所以能賣如此高價,一方面是技術的領先,另一方面則是身份的象征。
可誰能想到,如今情況完全反轉,日本制造已逐漸退出中國市場,而日本年輕人卻在本土排隊買起了中國電視。
中國品牌的電視在日本市場綜合占有率為 49.9%,其實7月份往后就已經穩穩在50%以上了。
這對向來以「民族品牌」為傲的日本本土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東京一家大型家電連鎖店里賣得最好的家電五件套,有七成是中國制造。
電視機專區更是如此,中國海信平板電視妥妥得放在C位。
55英寸的海信電視售價不足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000多元,與索尼和松下同規格電視動輒20萬日元相比,絕對物超所值。
隨著近年來日本經濟下行,這個價格差直接打動了「會過日子」的日本消費者。
除此之外,海信電視還提供了比日本企業更長的質保期限,一些中國廠商的質保期限比日本企業的要多出三年。
你以為中國家電只是以價格和售后取勝,靠低價占領市場嗎?那可大錯特錯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