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張愛玲早年寫過一篇叫做《姑姑語錄》的散文。她在文章中寫到姑姑張茂淵曾有很多珠寶,生活困難的時候,其他的珠寶都被典當了,唯有一塊派不上用場的披霞,卻一直被姑姑留在身邊,視若珍寶。
張愛玲很是詫異,她認為以姑姑豪放灑脫的個性,不太可能被這樣一塊華而不實的披霞所羈絆。
直到暮年張愛玲定居美國的張愛玲期間,某天突然收到了自己在香港讀書時的監護人李開弟的征求意見信,希望張茂淵能嫁給他時,張愛玲恍然大悟。
那塊一直被姑姑隨身收藏的披霞,不是什麼奇珍異寶,卻是張茂淵半個世紀的苦戀與等待的見證。
張茂淵1900年生于上海的一個貴族家庭,她的父親是晚清名臣張佩綸,母親是李鴻章的小女兒李鞠耦。
1925年,當哥哥張廷重還在煙榻上吞云吐霧,沉湎于封建王朝的俗世舊夢時,25歲的張茂淵已經和嫂子黃素瓊,也就是張愛玲那位追求自由前衛的母親一并出國留學了。
在從上海開往英國的輪船上,張茂淵與這場世紀戀歌的男主角李開弟不期而遇。
李開弟也是上海人,畢業于南洋公學,此行是乘船前往英國曼徹斯特留學。彼時的李開弟年少有為、儀表堂堂,是難得的青年才俊。
漫漫航途中,讓年紀相仿又是同鄉的兩人就此相識。
旅途顛沛之故,張茂淵暈船暈得厲害,時常伏在甲板上嘔吐不止,紳士風度的李開弟就體貼地在一旁為她送去毛巾,遞上茶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