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在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在用一生治愈童年。」這句話在網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童年期親子關系在很大上決定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有一個英國科學家約翰·鮑比,就研究了最初的母親和嬰兒的關系對人格的發展的作用,提出我們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于我們的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一個安全基地,而這個基地是否安全是由兒童早期與照顧者(多半是父母,也有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其他人)的依戀關系決定的。
有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嬰幼兒會離不開照顧他的人,這個照顧他的人就是他依戀的對象。我所依戀的對象在附近嗎?他接受我嗎?他關注我嗎?如果孩子察覺這個問題的答案為「是」,則孩子會感到被愛、安全、自信,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周圍人是值得信賴的,并會積極探索周圍環境,包括陌生環境,并且與他人玩耍,顯得比較膽大。ADVERTISEMENT
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父母仍采取不肯定孩子,不能給予足夠的、適當的關注,那麼這種覺得自己不好、別人也不可信的模式就會根植在孩子心中,最后內化到人格特征中,成為需要用一生治愈的部分。
本文指導專家: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醫學一科副主任 副主任醫師 舒暢
來源:科普大講堂
責編:夏天
編審:王俊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