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奇聞趣事
娛樂明星
綜合推薦
情感百態
熱點新聞
明星
生活常識
育兒分享
装修
創業職場
心靈語錄
萌寵樂園
體育競技
俄羅斯新聞
健康養生
插畫趣聞
搞笑故事
设计
養魚
旅行風光
毛孩
美妝時尚
日本印象
星座课堂
老年生活
影視新聞
酷車
歷史趣聞
搞笑貼圖
科技遊戲
歐洲王室
植物
全部
    
00后女孩控訴父母「哭窮式」教育,一周只給50元,評論區讓人窒息
2023/09/19

贊助廣告

「這個貴買不起,咱家沒錢......」

「為什麼和別人鬧矛盾,別惹事,咱家賠不起。」

「買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一天天就知道亂花錢!」

這樣的「哭窮式」教育,你是否經歷過呢?

9月1日,一個廣東女孩在網上控訴,在長期經受了父母的「哭窮式」教育后,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習慣性否定自我、自卑敏感。

原本她是想在網上尋求安慰,不料評論區眾多網友的回復,令她更加窒息。

童年陰影需要一生治愈

「在和父母沒有聯系的時候,我都過得非常快樂,但是只要一聯系,我一定會處于一個極度悲傷的過程中......」

發布這條視訊的女生在說出這些話時情緒十分激動,她哽咽著講述著原生家庭給予她的傷害。

她是家里的第一個孩子,她家里的條件并不好,但父母重男輕女,為了生兒子一連生了四個孩子。

贊助廣告

養四個孩子的負擔,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在她的童年出現了許多「哭窮式」教育。

「我掙錢很辛苦」、「我養你很辛苦」、「我多麼的累」......父母的本意是好的,是想勸誡最先懂事的女兒勤儉節約,不要讓家庭承受更大的負擔。

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 當這樣的「哭窮式」教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向一個孩子灌輸,會輕易地壓垮她原本該有的自信,造成難以愈合的心靈傷害。

女孩初高中時, 每星期只有50元的伙食費。可即便如此,他的父母仍不愿放棄這個教育孩子的大好機會,每次要錢的時候都會數落她不知道心疼父母。

這些話讓女孩覺得,家中的一切貧窮、一切苦難,仿佛就是因為她才造就的。這50元的伙食費,在她手中如同燙手山芋般,每一次支出都要精打細算。

為了省錢,她高中時在學校餐廳會去吃重量很輕的折耳根,多打一點不要錢的米飯,將肚子填飽。

贊助廣告

至于同學異樣的眼光,她無暇去顧及,已經沒有多余的錢讓她當做遮羞布了。

到了大學,女孩將所有的課余時間都拿去做兼職掙錢。可校園兼職的收入還是無法滿足日常需求,于是她只能硬著頭皮去和父母張口,每次都會被說很久。

她明白父母很辛苦,也明白自己的家庭條件實在有限,可她自己也活的很難過。

畢業之后,女孩找到了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為了不讓自己繼續受到傷害,她選擇了逃避,很少會主動和父母聯系,每個月會給妹妹發去一點生活費。

在經濟學中有一種消費行為叫「 報復性消費」,是指某些時期或場合限制了消費者需求后,消費者會在開禁后展開瘋狂消費的行為。

而這種行為,就出現在了女孩的身上。

贊助廣告

小時候想要得到,卻沒有能力買的零食、泡面、水果,在工作后大量的買,以此來彌補童年遺憾。

那天是台風天,外邊台風刮得很厲害,女孩頂著風雨去超市屯了一些零食和水果,回家后還樂滋滋地拍照發了朋友圈,卻不想當天就接到了父母打來的視訊。

沒有想象中的關心和問候,接通視訊后父母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喲,你終于接電話了。你吃的挺好啊,錢挺多啊,過得這麼奢侈?買那麼貴的水果有什麼用?咋那麼貪吃?還好意思發出來讓人看,別人一看就知道你就知道吃吃喝喝,一點都不成才。」

鋪天蓋地的指責,如同壓垮女孩的最后一棵稻草,她徹底繃不住了。

她前半生的大部分不快樂都來自于父母,可父母對她又有著實打實的養育之恩。

感恩、溫暖和仇恨、恐懼夾雜著一齊向她涌來,讓她矛盾而又痛苦,她只能將這些內容發布到網上宣泄自己的情緒。

贊助廣告

網友評論,眾說紛紜

女子的視訊一經上傳,在網上獲得了很大的關注,網友們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看法。

經歷過「哭窮式」教育的網友,都能很好的和女生共情,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對于自卑的孩子來說卻是一生之中最難以邁出的一步路。

在「哭窮式」教育的打壓下,這些孩子從小就被動地產生了「以我的條件不配擁有xxx」的慣性思維,很難對自我產生正向的認同感。

在長大后,他們會變得更在意別人的眼光,也很難鼓足勇氣去改變現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拿一生治愈童年。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一個人的內心越是缺少什麼,他對其的需求就越高。那些在小時候因為各種各樣原因沒能得到的東西,在長大后會被報復性地彌補回來。

或許那種零食很不健康,或許它的味道已經和童年記憶相差甚遠,或許這件玩具已經不再能成為玩伴之間炫耀的資本.....

這種行為早已經透過了物品的本質,他們更看重的是這種行為所能帶來的情緒價值: 那種將曾經的遺憾填補,為小時候的自己買單的快感,這何嘗不是對小時候的自己的一種彌補。

一些女孩,為了逃避這樣壓抑的家庭環境,甚至選擇了匆匆結婚,甚至為了遠離原生家庭遠嫁千里。

沒有被過多關照過的人,很容易就會被外界的溫暖所俘獲,哪怕這種溫暖只是一層薄薄的假象,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一頭扎進陷阱之中。

并不是他們不聰明,對于他們來說,這種溫暖如同救命稻草一般。

有的女孩很幸運,她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婆家,讓她們原本破碎的心重新感受到了溫暖。

可有的女孩,卻因為草率結婚,從一個深淵滑落到了另一個深淵之中。

可娘家不疼,婆家不愛的窘狀,或者是孩子的牽絆,讓她們更難痛痛快快地從這段失敗感情中脫離出來,只能委曲求全下去。

還有一些網友則給出了不同的看法,這些已經為人父母的人,更能體會到養育家庭的艱辛。

博主的家庭條件不好,父母養四個孩子的成本很高,因此在很多方面無法照顧到位。可是她的父母,最起碼在教育方面是盡力了的,讓她順利完成了學業。

可能是過大的生活壓力,讓他們對于金錢更加敏感,不自覺地就會將這種壓力釋放在和孩子的溝通之中。

「他們讓我感到痛苦的同時,又表現出了那份愛我的心意,這才是最讓我窒息的」。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不同,或許他們只是用錯了方式而不自知。

「哭窮」真的有用嗎?

清華教授彭凱平: 「如果告訴孩子家里「缺」,我們沒有別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它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匱乏感。」

看到喜歡的東西,第一反應不是去體驗去掌握,而是瞄向上邊的價格。買生活用品,第一反應不是質量、功能,而是要去翻上半天貨比三家考慮性價比。

好不容易擁有了一次長假,本想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卻在看到比平時高數倍的成本后望而卻步。

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羞于去展示自己的優點,導致錯過一些機會或是感情。

這些自卑的心理,真的僅僅是物質條件的窮所造成的嗎?是,但絕不完全是,依筆者個人拙見,更多是來源于精神層面的匱乏。

其實,很多父母對孩子哭窮,并不是因為真正的貧窮,而是對孩子不懂節約的一種擔心。他們怕無條件的滿足孩子需求,只會助長他們愛慕虛榮,攀比炫富。

勤儉節約是美德,這樣教育孩子當然沒有錯,可不該用哭窮的方式來應對這一問題,這 會讓孩子埋下了「自卑、小心翼翼、討好型人格」的禍根。

更讓人遺憾的是,看到孩子們自覺地不去表達自己的需求,懂得犧牲自身利益去討好別人的行為,一些家長只會覺得這是孩子「懂事」的表現。

在這樣日復一日的重壓之下,這些在「哭窮」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們,會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情況。

一些懂得自洽的孩子會更加富有責任感;而另一些則會變得怨天尤人,自卑內向;更有甚者,會因為對金錢的稀缺心態,形成偏執的「拜金主義」。

真正的窮養,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獲得就必須付出努力,而不是讓他扼殺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這與財富多少無關。

物質上的貧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態度、思維方式,直接影響著他的未來。

讓生活艱難的,從來不是貧窮本身。如果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溫暖的成長環境,不管貧窮與否,孩子都會充滿力量。

對于「哭窮式」教育,你覺得對孩子是好處更多還是壞處更多呢?

贊助廣告

鄭少秋大女兒在美國自盡,無人料理身后事!官晶華發聲回應顯情商
2023/10/03
Lisa瘋馬秀后「鬧笑話」,與LV三公子逛商場,自己選包付錢
2023/10/03
綠軍贏麻了?別高興太早,送走利拉德開拓者,才是悶聲發大財
2023/10/03

贊助廣告

朱之文為孫子做親子鑒定引熱議,陳萌出走,朱小偉再度打光棍
2023/10/03
入秋補鈣的6種食物,骨頭湯上榜,最后一種你可能想不到
2023/10/03
林沖與魯智深,上梁山后為何形同陌路?你看林沖一句話暴露了人品
2023/10/03
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飯後男友「主動結賬」拒絕AA 散席後「爸媽卻勸女兒別嫁」
2023/10/03
宇宙最終將死亡?未來100萬年內,地球和人類將會經歷多重磨難
2023/10/03
兒子在竹科上班,最近開心地說買了重機、還要跟女友出國,希望我們能支援他幾個月生活費,被我拒絕了…他第一次負氣離家,我反省到晚上,是我錯還是他錯了?活到55歲第一次這麼失落…
2023/10/03
人類將會實現星際旅行?最可靠的方法被研究中,未來征服太陽系
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