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前的曹操在《述志令》里說:「那時的我,最大的愿望也就是當個西征將軍,外御敵寇,為大漢立下點功勞,保一方平安而已。」
縱觀歷史,很多「開國皇帝」的初衷都不是什麼「問鼎天下」的豪情壯志。
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承里從來都是教育子民:忠君愛國死而后已。
但即便如此,再偉大的朝代也終成歷史。
究其原因,到底是什麼讓這些原本滿心報國熱血的青年志士最終走向推翻王朝的道路。
其中的艱辛與無奈,真的又是簡單的「野心」與「欲望」足以詮釋的嗎?
不妨看看大清朝最后一個「準狀元」是如何走上了他「反叛革新」的蛻變之旅,最終當上南京國民政府主席。
1880年出生在晚清官宦世家的譚延闿,父親是進士出身,官至兩江總督的譚鐘麟。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見了也不禁向其父夸贊道:「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
譚延闿5歲入私塾,11歲學制義文學,13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4歲參加清朝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員。
1904年4月準備參加殿試。寫得一手好字,又滿腹詩書的譚延闿自以為狀元郎這個稱號已然是囊中之物了。
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當時權傾朝野的老太后慈禧只是瞥了一眼他的名字,就將他從狀元行列踢到了二甲之列。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